一、颅CT基础
1.三种常用头颅扫描基线
(1)常规:横轴位(眦耳线),层厚8~10 mm
(2)横轴位(眦耳线):上眶耳线(眦耳线向后倾斜20°)
(3)鞍区扫描等
2.密度分类
低密度(黑-透光):空气、脂肪、水、脑脊液
脑脊液0.63,脂肪-70,气体-900
高密度(灰-白-不透光):骨皮质、造影剂和出血等
颅骨600;血肿60~70
等密度:肌肉、脑白质等
灰质 28.10;白质24.97
定量测定:CT值
3.“窗”
脑组织窗 W=100, L=40
骨窗 W=1500,L=300
全脑W=4000,L=0
窗宽W,图上16个灰阶包括的CT值范围;
窗位L,窗的中心位置,选择要观察组织的CT值为中心。
二、颅脑CT解剖
1.解剖口诀
一节一环,三体二囊
八池九面,三室四窦
具体解释
一节:基底节
一环:脑底动脉环
三体:垂体、松果体、胼胝体
二囊:内囊、外囊
八池:二桥环枕四裂脚大
1.桥前池
2.脑桥小脑角池
3.环池
4.枕大池
5.四叠体池
6.大脑纵裂池
7.脚间池
8.大脑大静脉池
九面:听眦蝶鞍三下上体顶卵园灰质象
1.听眦线层面(00mm)
2.蝶鞍层面(+10mm)
3.鞍上池层面(+20mm)
4.三脑室下部层面(+30mm)
5.三脑室上部层面(+40mm)
6.侧脑室体部层面(+50mm)
7.侧脑室顶部层面(+60mm)
8.半卵圆中心层面(+70mm)
9.灰质层面(+80mm)
三室:三脑室、四脑室、侧脑室
四窦:额窦、筛窦、蝶窦、上颌窦
大脑静脉窦结构
2.各层面解剖
2-1 经枕骨大孔轴位切面
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的突起称小脑扁桃体。
鼻中隔 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,由骨、软骨和黏膜构成。鼻中隔骨结构由筛骨垂直板、犁骨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,多偏向一侧。
腮腺 最大的一对唾液腺,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
2-2 经小脑扁桃体轴位切面
2-3 经下颌头轴位切面
枕大池 又称小脑延髓池,位于颅后窝的后下部,小脑下面、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三者之间。向前经小脑溪通第四脑室;向前外经延髓侧面通延髓池。
咽鼓管 咽鼓管从鼓室口向内、向前、向下直到咽口,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,软骨部平时闭合,仅在吞咽或呵欠时开放,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,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
2-4 经第四脑室正中孔轴位切面
延髓 居于脑的最下部,与脊髓相连,上接脑桥,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基本生命活动,如控制呼吸、心跳、消化等。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。
乳突 位于鼓室的后下方,为外耳门后方的骨性突起,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房,称乳突小房,各气房彼此相通,与鼓室之间的鼓窦相通
2-5 经第四脑室侧孔轴位切面
翼腭窝 位于颞下窝前内侧,上颌骨(或上颌窦后壁)与翼突之间,前界为上颌骨,后界为翼突及蝶骨大翼前界,顶为蝶骨体下面,内侧壁为腭骨的垂直部。窝内有颌内动脉、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。翼腭窝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,向内上经蝶腭孔通鼻腔,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,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,借翼管通颅底外面,向下移行于腭大管、腭大孔通口腔
2-6 经第四脑室下部轴位切面
乙状窦 是两侧横窦前下方的延续,横窦离开小脑幕边缘以柔和的“S”形曲线形成乙状窦流入颈静脉球,乙状窦最后变成双侧颈内静脉而终止。颈内动脉 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,颅内段分为C 1 颈段、C 2 岩段、C 3 破裂(孔)段、C 4 海绵窦段、C 5 床段、C 6 眼段和C 7 交通段。分支分布于视器和脑
2-7 经第四脑室中央轴位切面
脑桥 位于延髓上方,腹面膨大的部分为脑桥基底部,基底部向两侧变窄,称脑桥臂,与后方小脑相联系。基底部外侧有三叉神经出脑,横沟里由内向外依次有展神经、面神经和位听神经,有调整呼吸、调节肌肉运动等功能
2-8 经海绵窦轴位切面
2-9 经脑桥轴位切面
第四脑室 位于小脑、延髓和脑桥间,上接中脑导水管,下通脊髓中央管。接受第三脑室的脑脊液,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,进入静脉系统。底部呈菱形,脑桥与延髓的神经核团多与此相毗邻。小脑半球 按功能可分为:前庭小脑,调整肌紧张,维持身体平衡;脊髓小脑,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;大脑小脑,影响运动的起始、计划和协调
2-10 经大脑脚轴位切面
中脑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,是视觉以及听觉的反射中枢。所有大脑皮层与脊髓间的上行及下行神经通路都经过中脑,同时通过白质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相联系。环池 在中脑外侧连接于四叠体池和脚间池之间,其内有大脑后动脉、小脑上动脉、脉络丛前动脉、脉络丛后动脉、基底动脉和滑车神经,为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路
2-11 经第三脑室轴位切面
第三脑室 位于间脑中央,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,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,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。丘脑 为间脑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,位于第三脑室两侧,左、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相连,其被“丫”形白质板分成前、内侧和外侧三大核群。受损时,对侧偏身感觉减退,对侧动作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舞蹈徐动症,情绪不稳等
四叠体 又称中脑顶盖。哺乳动物中脑背侧的四个丘状隆起。上方两个为较大的视丘,是皮质下视觉反射中枢;下方两个为较小的听丘,是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,也是听觉传导中继核。
2-12 经室间孔轴位切面
内囊 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、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,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。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,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。
外囊 外囊系位于豆状核和屏状核之间的白质部分。位于屏状核与壳核之间的薄层白质纤维板。背侧与内囊相连。皮质的传出纤维可能有一部分经外囊下行。
2-13 经胼胝体膝部轴位切面
尾状核 位于丘脑背外侧,呈“C”形,全长伴随侧脑室,分头、体、尾三部分,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。尾状核与随意运动的稳定、肌紧张的调节密切相关,并有认知功能;受损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,新纹状体病变可导致舞蹈症
透明隔 有两层三角形薄胶质膜组成,将两侧侧脑室额角分开,两层薄膜之间有一潜在腔隙,称透明隔腔或第五脑室,在婴儿期开始退化,但15%永存于成年。
2-14 经侧脑室体部轴位切面
放射冠 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,呈放射状分布的投射纤维,只含有投射纤维(辐射冠部分纤维会穿过半卵圆中心(或者说沿途成为半卵圆中心的一部分)到皮质。
2-15 经扣带回轴位切面
半卵圆中心 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,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。其髓质有三种纤维:①投射纤维,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,呈扇形放射,称辐射冠;②联络纤维,连接一侧半球内各部皮质区的纤维,人脑联络纤维极为发达,与其他两种纤维相比数量最多;③联合纤维,连接左、右大脑半球相应皮质区
扣带回 在大脑上方,为扣带沟所限,是脑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,其会将胼胝体不完全地包裹,具有牵涉情感、学习和记忆的功能,易出现脑发育异常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。
2-16 经半卵圆中心轴位切面
额上回 在中央前沟的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,被两沟分隔的是额上回、额中回和额下回。楔前叶 位于顶叶内侧部分,与许多高水平的认知功能有关,如情景记忆,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,以及意识的各个方面,但是并不确切
2-17 经中央旁小叶下部轴位切面
中央后回 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,是躯体初级躯体感觉区,接受丘脑腹后核的纤维,精确感受对侧半身痛、温、触、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,也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,受损时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,实体感觉丧失。中央旁小叶 中央前、后回移行至内侧面的部分,前部为初级躯体运动区,后部为初级躯体感觉区
暂无评论内容